撰文者:醫聯網編輯群
審閱者:羅應文醫師
中醫藥膳養生法門是前人流傳下來的智慧,相當重視時令、屬陰屬陽等不同食材間的相互搭配,發揮補充營養、養生的效果。

日本一名藥膳專家推薦了幾道美味、適合在秋季食用的藥膳料理食譜,幫助我們提前進補,養氣潤肺,面對即將到來的寒冷冬天。
秋季藥膳進補有方法,當令食材價格親民營養豐富
國際中醫藥膳管理師、日本管理營養師植木もも子(暫譯:植木桃子)表示(註1),秋季的養生的一大重點在於能夠補充在夏天消耗的「氣」,透過藥膳來進補就是一個好方法。
所謂的藥膳,並不一定要靠食用昂貴的珍稀藥材,其實有一些常見天然食物製成的簡單料理本身就有養生效果。
由於中醫觀點中「肺」和外氣相接,秋天的氣候又較偏向低溫乾燥,建議在中秋、晚秋,都能夠攝取一些具有潤肺效果的食材。
秋季進補也是為了冬天所需營養的事前積蓄,可透過一些穀類、根莖類以及栗子等食物,來幫助補充能量。另外,鯖魚、秋刀魚等當季盛產的魚類也有養氣、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效果,相當適合秋季食用。
除了上面這些食材外,蓮藕、青蔥、山茼蒿、花生、白木耳、梨子、地瓜、葡萄等食材,也都適合秋天食養,建議可積極食用。
秋季盛產食材營養價值高,製成藥膳食用助養生
上面這些食材不只中醫藥膳觀點認為值得推薦,從西方營養學觀點來看也相當優秀。日本管理營養師、飲食生活顧問堀佐知子表示(註2),秋刀魚正如其名,是秋季盛產的魚類,具有豐富的營養及健康效果。
秋刀魚同和鯖魚皆屬青背魚類,含有非常豐富的DHA、EPA等營養,能幫助預防血栓。此外還有豐富的維生素D、鈣質,對骨骼健康相當有好處。不過在烹煮時要注意避免油炸,否則會讓DHA、EPA減半。
地瓜也是秋天盛產的食材(台灣的地瓜產期約在7月~10月),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幫助整腸、增加腸道中的益菌,促進廢物排出。
地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能讓體內的糖分更有效率地被轉化為能量;也含有具備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E、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維生素C等各種營養,營養價值相當高。

藥膳專家推薦秋季這樣吃,簡單營養又美味
地瓜燕麥牛奶輕早點
燕麥、地瓜和栗子能幫助補充營養,同時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整腸。
材料(2人份,每人份約453大卡,鹽分0g)
- 水300ml。
 - 燕麥片90g。
 - 果乾(如葡萄乾等水果乾)2大匙。
 - 地瓜少許,約1/6根即可。
 - 栗子6顆。
 - 香蕉1根。
 - 堅果10g。
 - 豆漿或牛奶100~200ml。
 - 調味用蜂蜜依喜好適量,建議約1大匙即可。
 
做法
- 地瓜洗淨、蒸熟後切半。
 - 起一鍋煮300ml水,水沸騰後加入燕麥混合均勻,再加入果乾、地瓜、栗子煮滾後關火,最後加入切塊香蕉混合均勻。
 - 盛盤、撒上堅果,再加入豆漿或牛奶及蜂蜜調味即可享用。
 
薑汁鯖魚炒小松菜
堀佐知子表示,鯖魚有補氣、清血液等效果;小松菜能潤腸,是營養又滋補的優良食譜。
材料(2人份,每人份約270大卡,鹽分約1g)
- 鯖魚180g。
 - 小松菜4株(約150g)。
 - 青蔥半根。
 - 小麥粉適量。
 - 橄欖油1大匙。
 - 生薑碎段5g。
 - 酒1大匙。
 - 醬油1/2大匙。
 - 味醂1/2大匙。
 - 調味料A
 - 酒1大匙。
 - 醬油1大匙。
 - 生薑汁1/2大匙。
 
做法
- 將鯖魚泡在調味料A內醃漬約5~10分鐘,小松菜切成3cm長的小段,青蔥斜切成小段。
 - 醃漬好的鯖魚切成容易入口大小,去除多餘醬汁後裹上薄薄一層小麥粉。
 - 起一平底鍋熱橄欖油,將生薑碎段放入爆香,再將鯖魚下鍋煎、不斷翻面直到兩面都呈現金黃色。
 - 煎好的鯖魚先起鍋,先炒小松菜的莖部,小松菜炒軟後再加入蔥及鯖魚回鍋略炒。
 - 最後加入小松菜葉部,蓋上鍋蓋蒸30秒,最後加入酒1大匙、醬油、味醂拌勻調味即可。
 
海苔麻油拌山茼蒿
山茼蒿能潤肺、增進「氣」的循環,海苔及麻油能增添香氣及風味。
材料(2人份,每人份45大卡,鹽分約0.4g)
- 山茼蒿1把。
 - 海苔1片。
 - 胡麻油1大匙。
 - 鹽少許。
 - 白芝麻粉2小匙。
 
做法
- 將山茼蒿洗淨,莖部及葉部分離分別燙過,莖部斜切,葉部瀝乾水分後切成容易入口大小。
 - 取一碗,裝入胡麻油、鹽並混合均勻,再加入山茼蒿、芝麻粉,以及切成約6~7cm大小的海苔片,混勻即可享用。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健檢預約:https://medi.pse.is/48mvk5
 - 線上醫師諮詢: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 短期照護服務:https://pse.is/47nzj5
 - AI智能醫師:https://med-net.com/AIDoctorWeb
 
參考資料:
註1:旬の食材で美味しく食養生♪秋に必要な栄養たっぷりの薬膳レシピ7選
註2:栄養満点な秋の味覚を楽しむ
※本內容由《醫聯網》授權使用,非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