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桂冠營養研究室
現代社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精緻飲食,導致高血脂、高血糖等文明病。根據國健署民國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20歲以上的國人竟有22.8%有高血脂!這代表每5個成年人就有1位血脂數值超標,千萬不要以為還年輕,心血管疾病就不會找上你。因此,如何改善或預防高血脂是我們需要多加關注的健康議題。本篇文章就要帶大家從食補開始,掌握心血管疾病飲食原則,了解心血管疾病不能吃什麼,並且推薦日常生活中對血管好的食物,輕鬆找回健康!
「高血脂」是什麼?「血脂」和「心血管疾病」又有什麼關係呢?
常聽到的高血脂,最主要是指高膽固醇或者是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膽固醇一般是指低密度脂蛋白,這種脂蛋白容易被自由基氧化,若含量過高時容易在血管中形成「脂肪斑」,進一步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問題。
不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點。三酸甘油酯在血管中是由「乳糜微粒」所運送,當三酸甘油酯過高時,除了油脂會讓血液流動速度變慢以外,也很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導致發炎問題,也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原因之一。
許多人會認為飲食中只有膽固醇會影響體內的膽固醇含量,實際上,膽固醇的生成有許多來源,像是從飲食中而來的膽固醇,大概僅佔了整體膽固醇量的30%,而人體自行合成大約佔了7成,像是攝取過多的糖、飽和脂肪酸與精緻澱粉,都會刺激身體合成膽固醇,或者直接由這些營養素代謝轉變成膽固醇。
除了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來源主要來自過多的澱粉與糖,這些碳水化合物在提高了血糖,進而轉變成三酸甘油酯後,提高血中含量或儲存於脂肪細胞,造成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肥胖等問題。所以,想要避免高血脂的問題,並不是避免膽固醇食物,而是要全面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有太多的飽和脂肪酸、糖、澱粉,或者還有攝取過少的膳食纖維,這都與改善高血脂息息相關。
心血管疾病飲食禁忌!這4個條件要注意
- 限制脂肪量:食用植物性脂肪為主,少量魚類和瘦肉也可以,但要注意不可過量。
- 糖分控管
- 膽固醇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不食用動物內臟
- 蛋白質不宜過高
現在外食主義當道,想要避免攝取過多的營養似乎不太可能達成。但其實只要改變飲食習慣,盡量攝取原型食物,一樣能吃到美味的食物還能吃得健康!
強化心臟,食物有哪些?營養師提出3大重點護健康!
我們該怎麼吃才能降低血脂、遠離心血管疾病呢?營養師列出三大重點,讓你邊吃邊和高血脂說掰掰!
1.多攝取膳食纖維
每日攝取足夠的蔬菜或水果,每餐至少要有一個拳頭大的水果和蔬菜。這些蔬果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能吸附我們所攝入的脂肪酸與膽固醇,也能減少膽固醇再從腸道回收,減少血脂、血膽固醇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若飲食習慣難以吃足夠蔬菜水果,也可以選擇補充品或有強化膳食纖維的食物,在動物實驗發現,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難消化性麥芽糊精能夠減輕肝臟脂肪變性、降血脂並降低心血管疾病,所以無論是蔬菜或水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都能有護心效果!
2.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ω-3脂肪酸,如:DHA、EPA,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可以生成抑制發炎的激素,在一篇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這些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從漁產品中獲得,如:鮭魚、秋刀魚、鯖魚等都是DHA與EPA的好來源,每周攝取200g的魚肉便可以得到足夠的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進而達到護心效果!
3.彩色食物,能吃到天然抗氧化食物
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植化素,這些都是具有高度抗氧化力的營養素,可以避免我們的脂蛋白受到自由基的危害。橘色的蔬果,如:胡蘿蔔/木瓜等含有胡蘿蔔素;柳丁/柑橘含有維生素C;紅色的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都是能幫助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減少發炎反應的營養素,進一步保護我們的心血管健康!除了飲食以外,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階段幾乎沒有症狀,因此除了改變飲食和運動以外,定期檢查也是必要的喔!
參考資料
※本內容由《桂冠營養研究室》授權使用,非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