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習慣和以往不同,無論是高鹽高油的飲食,還是缺乏運動習慣。許多人都曾見過親朋好友,在年長時慢性病纏身,甚至臥床不起等。這些經驗讓我們不再只關心「活到幾歲」,而是逐漸開始重視擁有健康的老後,也就是有為了更長的「健康餘命」作出努力。
憂鬱症患者常面臨外界責難及誤解,甚至於家人的不諒解。其實平常生活中缺乏特定營養,都可能會增加憂鬱機率,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的是完全因為抗壓性不佳、不懂的滿足所造成的疾病。
年關將至,只要逢年過節,各行各業總是特別忙碌,飯店、服務業也不例外,總讓人手緊絀的公司大喊吃不消。
回顧過去一年,你有累積的壞情緒或壓力嗎? 歲末年初,周圍充滿溫馨節慶氣氛,無論是同事或親友間,免不了有聚會活動,透過吃吃喝喝談笑風生,傳遞歡笑與對彼此的關懷,更是每個人趁機揮別一整年壞情緒的好時刻。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多年前已表示:「憂鬱症已是全球第2大疾病,僅次於癌症。」近年來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的不快樂因子也因而增加,WHO於2022年3月發佈的科學簡報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的第一年,焦慮和憂鬱的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之多!
許多出現在身體各處的症狀、疾病,其背後形成的原因相當重要。身體出現各種症狀,其實並不一定是身體本身出了問題,也有可能是受到心理因素影響所致。
憂鬱症對生命的危害經常被輕忽,不了解的這疾病的人,容易誤解憂鬱症患者為「不知足」;此外,患者是否能夠有病識感也是一個大問題,經常要等到憾事釀成,才讓身邊的人後悔莫及。
研究發現自律神經失調不單是憂鬱、焦慮症等疾病的指標,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會讓冠心病、心衰竭及猝死的可能性提高。從臨床比例推估,國人恐六至七成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在現在高壓的社會中,彷彿成為文明病,其中,女性風險高出男性1.5至2倍,尤其集中在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
甫逝世的前總統李登輝生前被醫師讚為「最聽話的病人」,與糖尿病相處逾30年的他,曾不藏私地公開穩定控糖的方法:天天量血糖、遵從醫囑用藥、規律運動及控制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