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分類
【名家專欄】大脖子?甲狀腺亢進與低下的身體警訊

甲狀腺在我們身體扮演重要的角色,負責調節新陳代謝、維持身體機能,當失去平衡時會對身體產生不同影響。一起來認識造成甲狀腺亢進與低下的原因、身體警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養身體。

日期2024/01/19
點閱數1611
【名家專欄】聞「蛇」色變,認識帶狀皰疹

許多人都有聽過帶狀皰疹,或是它另一個名稱「皮蛇」!得過「皮蛇」的人都說很恐怖,疼痛難耐,甚至帶狀皰疹患處皮膚都好了,神經痛卻持續半年以上。

日期2024/01/19
點閱數11839
一起身就頭暈目眩?帶你認識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絕對是照顧場域中要特別留意的狀況,長輩往往前一秒在床上人好好的,一起身,整個人就暈倒或軟下去,造成跌倒、外傷,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暫時性缺血性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因此需要照顧者特別留意。

日期2023/11/01
點閱數2539
血壓標準知多少,高血壓與低血壓會有甚麼症狀呢?

血壓是人體維持血液灌流到組織的重要指標,但是到底甚麼是血壓?他的標準值到底是多少,一般常聽到的高血壓跟低血壓又是怎麼回事,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認識吧!

日期2023/11/01
點閱數2571
認識失語症:症狀、類型與照顧上的小細節

失語症(aphasia)其實不是一種疾病,它通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所導致病人的語言功能缺損。人的大腦在回應語言的時候,語言神經傳導流程中任何一個發生問題,都會造成病人語言能力的障礙。 其中,特別注意到,就是語言的理解區域、傳遞跟溝通區域都是在左側大腦,因此當左側大腦受傷或中風的時候,就特別容易引起失語症。

日期2023/11/01
點閱數1397
腦中風後肌肉痙攣不可忽視,適當的復健治療以及肉毒桿菌素可以改善情況!

急性腦中風常年佔據台灣十大死因之一,也是造成肢體殘障的重要原因。根據台灣腦中風登錄的統計,缺血性中風病人在1個月後仍然有超過六成的人需依賴他人照顧。 其中肢體肌肉痙攣是急性腦中風後常見的合併症,臨床上稱為腦中風後痙攣,不僅會造成照顧的困難,也會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因此如何及早介入治療就很重要。

日期2023/11/01
點閱數1336
麻油雞、薑母鴨,冬天吃進補美食,小心肥胖與痛風!

立冬是24節氣中第19個節氣。古人工作一整年後,就要進補足夠的營養,儲存熱量來恢復元氣、抵禦冬天的寒冷。台灣人超愛進補,許多餐廳也打著能暖胃、驅寒、補身體的口號推出進補美食,但要小心補品暗藏的高鹽、高油、高酒精的危機,更要細算補品熱量,補過頭反而造成健康危害!

日期2023/11/01
點閱數658
手抖就是帕金森氏症嗎?帶你輕鬆辨認顫抖原因

手抖是一個常見的症狀,很多人發現自己手抖以後,都會很擔心自己是否是罹患了帕金森氏症,然而發生手抖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生理、心理或疾病等因素造成。要了解手抖的原因,我們可先從顫抖(Tremor)的型態開始。

日期2023/11/01
點閱數2125
長輩老喊膝蓋痛?帶你認識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造成許多長輩行動不便、活動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研究統計70 歲以上老人更有半數以上罹患指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長輩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比男性還來的高。 退化性關節炎的最主要症狀就是痛,導致長輩行走意願降低,當長輩活動量降低,身體機能會逐漸退化,因此不可以輕忽它的嚴重性。

日期2023/11/01
點閱數1488
如何預防失智症?

依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由於病程時間較長,初期時行動能力自如但認知混亂,到末期卻又失去行動能力,多樣性的症狀變化,使得失智症照顧十分有難度,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以及認識失智前兆就非常重要!

日期2023/11/01
點閱數850
認識褥瘡系列:褥瘡的成因

褥瘡(或稱壓瘡)是照顧臥床長輩最頭疼的問題之一。褥瘡(壓瘡)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因此好發的位置就在足跟、臀部或尾椎等地方。褥瘡惡化速度非常快,因此在照顧長輩時就要特別留心,大部分褥瘡都可以透過治療改善,但有時候褥瘡會因為其他因素導致進一步惡化而難以癒合。

日期2023/10/31
點閱數818
台灣人平均壽命跌破80歲!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 如何追求「健康餘命」?

根據台灣內政部公布「111年簡易生命表」顯示,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又稱零歲平均餘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因死亡人數以及標準化死亡率上升緣故,平均壽命較110年減少1.02歲,但仍高於全球平均水準。內政部指出,平均壽命減少原因來自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

日期2023/10/17
點閱數3051
1 2 3 4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