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內政部2022年公布資料,台灣人平均結婚年齡,男性為34.4歲,女性為32.3歲;與過去年代不同,現代人大多晚婚,也較晚生小孩,也因此更需要好好為自己做好養老財務的規劃。
全台超過256萬人患糖尿病!每三位糖友就有一位未滿60歲。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台灣糖尿病就醫人數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現代人往往高糖份、高熱量飲食習慣及運動頻率低的生活型態,年輕人也會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前期的症狀不明顯,往往等到更嚴重的腎臟、心血管疾病,送醫時才發現。
隨著秋冬季節來臨,同時也將迎來流感的高峰期,《書心健康管理診所》 院長許書華特別提醒高風險族群應儘早接種疫苗以預防流感,同時也分享流感與一般感冒徵狀的區別、以及如何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以增強免疫力,對抗來勢洶洶的流感。
何謂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是造成高齡者骨折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老年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據研究,在70歲以後,年紀每增加5歲,發生骨折的機率會增加一倍。骨骼細胞需要性腺激素,才能維持日常的骨質流失及骨質生成的平衡。
隨著年紀增長,長者跌倒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調查,「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若長者嚴重跌倒時會造成長期臥床,依照個人健康程度的不同,更嚴重時甚至會死亡。因此,如何預防長者跌倒,相當重要。
人類的大腦神經數量,隨著人年紀增長,大約超過40歲之後,腦神經細胞開始隨之遞減,此將會影響大腦的相關認知能力,對於整個人的記憶力等產生影響,也常稱此情況是否有失智的跡象。 本篇針對預防失智就從現在開始,不能只單靠運動,需在運動中加入認知訓練,幫助大腦一起運動,活化腦細胞,進而有效防止失智。
隨著運動賽事盛行、疫情喚醒大家健康意識,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運動的行列,但也看到許多受到運動傷害的患者,至醫療院所尋求治療,例如 : 在打球時,跳起來後落地時沒站穩導致腳扭傷,或者受到從後面而來的撞擊導致腿部擦傷或膝蓋關節受傷。本文將以淺顯易懂的說明,介紹常見的運動傷害有哪些症狀及如何預防。
運動是防癌抗老化的第一防線,然而久坐缺乏活動、不健康飲食、肥胖都是引發癌症的主要因素,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前五名。現在帶你了解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藉由輕鬆運動的方式,降低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發生。
避免運動傷害,聽聽專家從運動前的裝備跟暖身的重要性以及疫情後時代,大家越來越多App或者是影音平台或社交平台上面的運動影片再到運動時發生的肌肉痠痛的原因解說跟運動後的舒緩運動,了解這些運動知識也能更好的保護自己,遠離運動傷害。
運動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更健康,但是注意運動的安全很重要,一旦發生運動傷害,不但不能達到原來的效果,受傷反而得不償失,常見的運動傷害迷思,你也有這些NG行為嗎?聽專家如何給予建議避免運動傷害。